常规成分分析,六大类:
水分: 最直白的成分!它指饲料在特定条件下烘干后失去的重量占比。水分含量高低直接影响饲料的保存性(水分太高易发霉变质)和实际营养价值浓度(水分高,其他营养素的"干货"比例就相对低了)。想想晒干的牧草和新鲜多汁的青草,水分含量差异巨大。
粗蛋白: 这可是动物生长发育、维持生命的关键营养素!"粗"字意味着它包含了饲料中所有含氮物质,不仅仅是优质蛋白质(如豆粕、鱼粉中的),也包括一些非蛋白氮(比如尿素,主要对反刍动物有用)。它就像动物体内的"建筑工人"和"维修队"。豆粕、鱼粉、菜籽粕等是常见的优质粗蛋白来源。
粗脂肪: 能量大户!也叫醚浸出物,是饲料中能被有机溶剂(如乙醚)溶解出来的物质总称。它主要包括真脂肪(甘油三酯),也包含一些脂溶性维生素、色素、蜡质、有机酸等。粗脂肪提供高浓度能量(是同重量碳水化合物的2.25倍),是动物重要的"燃料库"。油脂、玉米、米糠等都是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的原料。
粗纤维: 植物的"骨架"!主要指饲料中不易被动物(特别是单胃动物)消化的部分,主要是植物细胞壁成分,如纤维素、半纤维素、木质素等。它虽不易消化,但对维持消化道正常蠕动(特别是草食动物)、促进肠道健康至关重要。就像我们吃的金针菇,虽然不易消化但能帮助肠道运动。麸皮、干草、苜蓿草粉等富含粗纤维。含量过高会降低饲料的总营养价值(尤其是对猪鸡等单胃动物)。
粗灰分: 别被名字误导,这可不是"灰尘"!它代表饲料在高温(约550°C)下彻底燃烧后剩下的矿物质残渣。这些矿物质(钙、磷、钠、钾、镁、微量元素铁锌铜锰硒碘等)是构成骨骼、牙齿、血液、维持生理机能必不可少的"矿物精华"。骨粉、石粉(碳酸钙)、磷酸氢钙、食盐等是重要的矿物质来源,谷物、粕类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灰分。
无氮浸出物: 这是饲料中最主要的"能量担当",需要通过计算得出:
无氮浸出物(%) = 100% - (水分% + 粗蛋白% + 粗脂肪% + 粗纤维% + 粗灰分%)
它主要包括容易被动物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,如淀粉、糖类(谷物、薯类的主要能量来源),也包含少量其他易溶性物质。玉米、小麦、大麦、高粱等谷物是典型的NFE含量极高的原料,为动物活动提供充沛的"动力"。
为什么了解这些"常规成分"至关重要?
评估营养价值的基础: 这是判断一种原料能提供多少能量、蛋白质、矿物质等的起点。
饲料配方设计的核心依据: 营养师们需要精确掌握各种原料的这些成分含量,才能像调配营养餐一样,计算出满足不同动物(猪、鸡、牛、羊、鱼虾等)、不同生长阶段(仔猪、育肥猪、蛋鸡、肉鸡等)营养需求的科学配方。
原料质量控制: 检测实际成分是否与预期或标准相符,防止掺假或劣质原料混入。例如,如果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异常低,就可能存在问题。
预测饲料效果: 高粗纤维可能意味着对猪鸡的消化率较低;高NFE意味着高能量;合适的粗蛋白水平是保证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关键。
专家提示: 常规成分分析是基础,现代动物营养还需要关注氨基酸平衡(尤其是赖氨酸、蛋氨酸等)、有效磷、维生素、脂肪酸组成等更精细的指标,以及原料的消化吸收率。
来源:智慧蛋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