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水鱼营养价值高,肉质鲜美,富含钙、铁等矿物质元素,核黄素、尼克酸等维生素以及二十二碳六烯酸(DHA)和ω-3脂肪酸等,营养价值更胜淡水鱼,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,市场供不应求。
研究显示,世界海水鱼类约有18000种,我国有3456种,目前我国已开发养殖的约100种。根据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85—2024》,1984—2023年,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从0.94万t发展到205.71万t,40年间产量增长超过200倍,形成了以大黄鱼、金鲳鱼、鲈鱼、石斑鱼和鲆鳎等为主导,多品种、多海域并举的发展格局。
大食物观构建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,海水鱼养殖业作为践行大食物观的典型代表,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多元化需求,其迅猛发展也带动了苗种生产、饲料工业、渔药和疫苗生产、设备制造业、冷链物流业、加工业和进出口贸易等上下游相关产业,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。海水鱼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在养殖模式、病害预防、种苗繁育和饲料应用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。
现简述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现状,指出存在问题,并提出建议。
1 我国海水鱼产业发展概况
1.1 养殖面积和产量
根据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—2023》,2015—2022年,我国海水鱼各产区养殖面积见图1。由图1可见,2015—2017年,我国海水鱼类养殖面积呈上升趋势,2017年达最大,为89911hm2。2018—2022年均维持为7万~8万hm2。
近8年来,海水鱼类养殖面积居全国第一位的是广东省,2.7万~3.6万hm2;居全国第二位的是福建省,1.3万~1.7万hm2;山东、江苏、辽宁、浙江和海南近8年的养殖面积波动幅度较大,山东、江苏和辽宁分别缩减了近53.3%、77.1%和24.2%;而浙江增长了近41.4%;2022年海南养殖面积较2015年增长了近17.7%,但较2017年的最高值降低了近68.7%。广西的养殖面积基本维持在2000hm2以下,河北基本在800hm2以下,天津2018—2022年均在10hm2以下。
根据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—2023》,2015—2022年,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逐年上升,从约130万t增长到了约190万t。近8年来,广东和福建的养殖产量分别始终位列第一和第二,且远超其他省份,并均呈逐年上升趋势;2022年较2015年,山东、江苏和天津的养殖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,分别缩减了近48.8%,24.9%和78.5%。2022年较2015年,广西、海南、浙江和河北的养殖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;分别增长了近187.7%,77.5%,108.1%和140.6%;辽宁的养殖产量总体变化幅度较小。
1.2 主养品种及养殖分布
根据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1—2023》,2010—022年我国海水鱼主养品种养殖产量见图2。目前我国养殖的海水鱼类品种主要为大黄鱼、卵形鲳鲹、鲈鱼、石斑鱼、鲆鱼、鲷鱼、美国红鱼、军曹鱼、鱼、河鲀和鲽鱼。近13年来,大黄鱼、鲈鱼、石斑鱼、鲆鱼养殖产量总体上均呈快速上涨趋势,2022年较2010年,大黄鱼养殖产量增长了近200.3%,鲈鱼增长了近105.8%,石斑鱼增长了近317.0%,鲷鱼增长了近203.2%;近4年卵形鲳鲹养殖产量也增长极快,2022年其产量约达24.5万t,超过了鲈鱼和石斑鱼等品种,跃居中国海水鱼养殖产量第二位。鲆鱼、美国红鱼、军曹鱼等的养殖产量波动幅度相对较小。
根据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—2023》,近5年来,各养殖品种的主要养殖区域和年均产量占比见图3。由图3可见,除图中所展示的分布外,近3年来大黄鱼在山东和江苏也有少量产出,卵形鲳鲹在福建和浙江有少量产出,石斑鱼在广西、浙江、河北、山东、天津有部分产出,鲽鱼在江苏、福建、广西、浙江有部分产出,鲈鱼在江苏和海南有部分产出,鲆鱼在天津和浙江有少量产出,军曹鱼在福建、广西有少量产出,河鲀在江苏有少量产出,鱼在海南有少量产出,鲷鱼在广西、浙江、海南和山东也有部分产出。
1.3 鱼苗生产
根据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—2023》,2015—2022年我国海水鱼苗产量见图4。由图4可见,2015—2022年我国海水鱼苗产量呈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。其中,2015—2017年我国海水鱼苗产量持续上升,从2019年开始,海水鱼苗产量出现明显的下降,经历2021年的低谷之后,在2022年又上升到最高值。海水鱼苗的产量主要集中于福建和广东两地,其次是海南、山东、浙江和江苏,辽宁、河北、天津鱼苗年均产量为2000万~6000万尾,广西鱼苗年均产量<50万尾。
1.4 养殖模式
不同品种的海水鱼生活习性差异较大。沿海各地基于区位特点,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海水鱼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养殖模式。这些模式主要包括池塘养殖、陆基工厂化养殖、普通网箱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。2022年4个主要养殖模式的产量占比分别为17%,20%,33%和21%,其他方式的养殖产量占9%。
池塘养殖是中国最早的海水鱼养殖模式,池塘养殖成本相对较低、风险较小、管理较为简单。采用普通池塘养殖的海水鱼品种主要包括河鲀、海鲈、石斑鱼和牙鲆,也有少量卵形鲳鲹;有少量石斑鱼采用工程化池塘养殖。工厂化流水养殖的全过程均实现开放式流水,用过的水不再回收处理;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则利用一系列水处理手段,对养殖用水进行净化,以实现循环利用。采用工厂化流水养殖的海水鱼品种主要包括大菱鲆、半滑舌鳎及牙鲆,以及石斑鱼与河鲀等品种;采用工厂化循环养殖的海水鱼品种主要为半滑舌鳎,也有少量大菱鲆、河鲀、军曹鱼及牙鲆等品种。
中国的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始于20世纪70年代,先后经历了近海小型网箱、离岸深水网箱和深远海大型设施3种养殖模式的发展阶段。目前这3种养殖模式均在运用。采用近海小型网箱养殖的海水鱼品种主要包括大黄鱼、军曹鱼、石斑鱼和海鲈鱼,也有部分牙鲆、卵形鲳鲹;采用离岸深水网箱养殖的海水鱼品种主要包括卵形鲳鲹和军曹鱼,也有部分大黄鱼和海鲈鱼。深远海大型设施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的匹配,目前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,尚未形成主导品种。现在南海区域主要是采用钢结构“田字型”组合网箱、波浪能网箱和德海桁架系列网箱等方式养殖卵形鲳鲹和军曹鱼等,在东海区域以自翻转网箱、大型围栏和半潜式平台等养殖大黄鱼,在黄渤海区域采用大型坐底式智能网箱、耕海号综合体平台、冷水全潜式网箱和大型围栏养殖斑石鲷、花鲈和鲑鳟鱼等,游弋式养殖工船主要试养大黄鱼。养殖技术主要沿用网箱的养殖方式,以及陆海接力、船载舱养等模式。
2 产业链发展特点
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中,产业聚集程度高、产业链结构相对完整的代表性养殖品种包括大黄鱼、海鲈、金鲳鱼、石斑鱼和大菱鲆等。
2.1 大黄鱼
根据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5》,自2014年起,我国大黄鱼总养殖产量(12.79万t)超过鲆鱼和鲈鱼,大黄鱼养殖业成为海水养殖鱼类中规模最大的产业。随着大黄鱼养殖业的不断发展,其相应的养殖设施、器具制造、饲料、渔药、加工、流通、贸易、餐饮和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应运而生,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。其中,福建省宁德市是大黄鱼的代表性产区,2022年,宁德市大黄鱼产量19.47万t,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%以上,产值为88.75亿元,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。
2.2 海鲈鱼
在我国的海鲈养殖产量中,仅广东的产量就占据“半壁江山”,广东省的鲈鱼养殖业已经形成专业化生产、社会化协作和区域化分布的格局。作为鲈鱼养殖的核心区,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被誉为“中国海鲈之乡”。根据文献,斗门区2020年白蕉海鲈产量约占全国海鲈产量的47%,市级以上白蕉海鲈龙头企业15家,2022年10月,珠海荣冠“中国海鲈预制菜之都”称号。根据广东省海鲈协会统计结果,经过30多年间的培育,斗门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蕉海鲈生产基地,养殖面积为2654.66万m2,总产值为37.59亿元,综合产值已超过百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