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畜牧饲料行业,如何实现“绿色养殖”与“高效生产”的双赢?当新质生产力遇上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
(一)三大核心作用,重塑行业发展格局
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更高水平的生产力,强调高质量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,它能为畜牧养殖生态治理带来三大核心改变:
1.打造绿色畜牧养殖优质经营队伍: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打造绿色畜牧养殖优质经营队伍。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将信息科学、生命科学等生态理论与技术融入畜牧养殖全流程,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绿色科技成果服务体系,培养具有创新精神、跨界知识和前沿科技能力的绿色畜牧养殖高素质经营人才。
2.推进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研发应用: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能级跃升的先进样态,有助于整合畜牧养殖业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,催生智能畜牧养殖技术、生物技术等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创新成果并深化技术应用,促进畜禽生产技术革新,提高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水平。
3.革新绿色畜牧养殖生产组织模式:新质生产力发展可通过催生观光牧场、生态循环养殖等新业态,推动智能养殖、立体养殖等模式普及,实现养殖从“人力密集”向“技术密集”转变,集中处理污染,对于推动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。
(二)三大现实基础,支撑新质生产力落地
新质生产力能在畜牧养殖中发挥作用,离不开政策、技术、产业三大基础:
1.政策护航:从国务院提出“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”,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“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”,一系列政策为行业划定“绿色底线”,各地相关文件明确了粪污处理、资源循环的具体路径。
2.技术赋能:以绿色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能够催生绿色畜牧养殖技术,进一步挖掘技术应用场景,形成清洁化畜牧养殖生产过程,通过资源循环利用、低碳能源消费、绿色产品供给,为推进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充足科技支撑。
3.产业升级:随着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与持续壮大,畜牧养殖规模将渐次扩大,有助于提升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,推进生产规范化、高端化运作,构建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机制,为增强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提供新质对象支撑。
(一)第一招:释放科技生产力,构建绿色畜牧养殖产业技术体系
畜牧养殖经营主体可联合科研院所、高校机构,打造国家级绿色养殖创新平台,开展生物育种、农机装备、智慧畜牧养殖业、立体畜牧养殖业等关键技术攻关。建立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协同机制,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养殖场的转化。同时,通过农技人员驻场指导、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等方式,试点“重大技术推广计划”,推动技术落地应用。
(二)第二招:解放人才生产力,打造绿色畜牧养殖生产经营体系
畜牧养殖企业应实施分层培训,对规模养殖场主和返乡创业青年开展“数字养殖”“生态循环”等高阶培训;对中小散户和留守农民侧重粪污简易处理、饲料科学配比等基础技能培训。通过政策扶持、创业补贴等方式,鼓励大学生、退役军人投身绿色养殖,引入外部智力资源。
(三)第三招:培育制度生产力,完善绿色畜牧养殖服务管理体系
各地建立智慧畜牧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,制定详细的环境治理目标和考核标准,明确各方责任边界。建立“区-镇-村”三级智慧畜牧业服务网络监管机制,以制度生产力规范畜牧养殖生产各环节,塑造绿色畜牧养殖服务管理体系。利用大数据、物联网采集养殖、防疫、检疫、运输、屠宰、无害化、粪污资源化等数据信息,建立畜牧养殖数据库并据此展开监测评估。
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与持续不断壮大,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成为推进畜牧强国建设的主流趋势。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打造绿色畜牧养殖优质经营队伍,推进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研发应用及革新绿色畜牧养殖生产组织模式,在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赋能作用。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环境、新质工具和新质对象为显著特征,推动我国绿色畜牧养殖顶层布局逐步完善、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应用不断深化、绿色畜牧养殖规模渐次扩大,成为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动力。未来可从释放科技生产力、解放人才生产力、培育制度生产力三方面发力,有效推进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。